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记叙文深度阅读之主旨把握

记叙文深度阅读之主旨把握

发布时间: 2013/1/4 10:03:00 访问次数: 4352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  高级教师蒋红梅
 
 

 
 
 
  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特别强调“分析”。看来阅读文章仅仅有整体感知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同学们进行深度阅读。这一次,我们就谈谈阅读记叙文时,怎样通过深度阅读把握文章主旨。
 
一、善于抓住文中直接的、含蓄的主旨语句理解作者情感:
  
  北京市中考记叙文阅读的选文往往会卒章显志,所以善于抓住文章结尾的主旨语句或表达情感的语句,对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有裨益。

(一)抓住标志词语,找到主旨语句。
  标志词语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作者情感的标志词语,例如“我认为”“我感悟到”“哲理是”等等;一类是关联词,往往起强调作用。例如2012年中考记叙文《白梅无价》的倒数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昭示了一个道理”应该是作者自己悟出来的道理,可见这就是标志词语,引出本文的主旨了;道理很长,我们发现句中用了“不是……而是……”的关联词,可以确定是强调后者,于是本文主旨句应概括为:中国画界至珍至宝的神品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

(二)抓住引人深思的词语,把握文章主要情感。
  记叙文的结尾经常含蓄而引人深思,我们要善于抓住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把握文章情感。例如2007年中考记叙文《晶莹的泪珠》最后一段: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其中“当今”的“浊流”与“晶莹”的泪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又把“晶莹的泪珠”称为“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引人深思,可见作者在间接表达主旨:批判“浊流”,歌颂“晶莹”。
  又如2008年中考记叙文《乡间的庙会》的结尾: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其中“无名的哀伤”“幽幽”“燕赵悲歌”等词语无不体现着悲伤与忧愁,这与文章中对庙会描述时表现的情感截然不同,而这才是作者想表现的真正情感。

二、提高文字敏感度,理解含蓄的主旨语句

  会抓文章主旨语句,并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情感以后,就要更精确地理解文章主旨了。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三、第四学段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要求是: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其实,我们是通过语言来感知形象、理解情感;因此,形象、情感的领悟程度源于语言的领悟程度。可见,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是阅读理解的关键。
  如何提高文字的敏感度呢?
  2012年中考记叙文《白梅无价》的第3小题为我们提示了方向: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是啊,议论和描写都是包含感情的,也都是可以表现文章主旨的。于是,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理解文章结尾含蓄的主旨句或情感句。

(一)文尾主旨或情感语句与文中议论句的联系
  议论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抒发,抓住文中的议论句,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的。
  2012年中考记叙文《白梅无价》前四段的最后都有明显的议论句: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渲泻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这四个议论句都表现了许老对苦老的深厚情感和浓厚友谊;与文章结尾我们概括出来的主旨句“中国画界至珍至宝的神品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联系,其中“浓烈的情感”就是指许老对苦老的深厚情感和浓厚友谊。这样,文章的中心就更明晰了。
  2012年一模昌平区记叙文《木鱼馄饨》的结尾: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可见作者的用意是赞美木鱼、赞美卖木鱼馄饨的老人充满了生活的美,含蓄而蕴藉,可这“生活的美”指什么呢?文章倒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三段中有这样的议论句: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入夜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我们很容易抓住“平凡”和“温暖”两个词,可见老人的平凡,以及他给人们送去温暖的善良之心,这就是“生活的美”;“生活里的一部分”说明延续之久已成习惯,可见老人的“勤劳朴实”,这也是“生活的美”。

(二)文尾主旨或情感语句与文中描写句的联系
  我们在赏析人物描写的时候,总会层层深入,挖掘到文章主旨,例如《背影》中对朱自清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描写,就写出了父亲爬月台时艰难的样子,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所以分析人物描写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
  2011年中考记叙文《鞋》的结尾:年轻人看了修鞋人一眼,似有所悟……/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才慢慢离去。“似有所悟”应该是作者含蓄告诉我们的哲理,可是“悟”出了什么呢?这是一篇小说,文中没有作者的议论;于是我们可以回到文中找对于修鞋人的描写。写修鞋人主要用的是语言和动作描写。找到所有的描写后,我们发现这些描写透露出的信息有两个:两年时间,修鞋摊儿干出模样了;修鞋人是大学毕业生,喜爱文学并不停追求,在杂志上发表作品了。小说的结尾,修鞋人没有收年轻人的钱,致使年轻人“似有所悟”:工作不分贵贱,可以边工作边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样也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和阅读体验,把握主旨

  2011版《新课程标准》尤其强调以同学们自身的情感体验来理解文章。的确,深度阅读离不开自身的体验,调动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才能更好地把握记叙文主旨。

(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握文章主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一定要关心社会。中考记叙文有时会涉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例如2011年中考记叙文《鞋》就是一篇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小说,如果你了解这一社会现象,并深度阅读修鞋人的多处语言和动作的呼应,能上升到人生定位的理解,主旨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又如2011年1月海淀区期末统考记叙文阅读《鼓王》涉及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如果你了解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再深度阅读鼓王与徒弟的对比,知道只有排除一些功利的做法,才能真正地继承与发扬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主旨也就把握住了。

(二)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把握文章主旨
  同学们的年龄尚小,生活经历较少,理解记叙文的主旨有时的确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需要用阅读经历来弥补。这就要求同学们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阅读经历,把它们变成自己的情感体验,才有助于我们读懂类似的记叙文。
  例如2008年中考记叙文《乡间的庙会》,这是一篇很难理解的文章,文章最后一段表现的哀伤正好与全文描述庙会表现出的淡淡喜悦之情相反,深度阅读品味,作者在以喜写悲,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表现着他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年少的同学们一定不容易理解这样的情感;可是如果你曾经读懂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课文《台阶》,就能理解作者的“以喜写悲”的心情了:《台阶》写父亲奋斗大半生终于造好了大屋和高台阶,是喜事呀,可是人也老了,深度阅读体会喜悦中笼着的哀伤,表现作者对中国农村中农民精神生活的沉重思考。这与《乡间的庙会》的情感和表达何其相似!
  又如2010年1月海淀区期末统考记叙文阅读《吉先生》,写一位大学老师不汲汲于评职称的故事。如果你了解社会上为评职称不惜出卖人格的剽窃之风,就会理解吉先生淡泊名利的本真;如果你还记得学过的《藤野先生》,就会理解吉先生做学问一丝不苟的认真……对吉先生的“真”的理解,需要同学们调动生活和阅读体验,深度阅读才能找全。
  总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度阅读,是中考记叙文的考查方向,更是我们准确把握记叙文主旨的不二法门。请同学们明确方向、用好方法,真正读懂记叙文。

  注:本文发表于2012年12月22日《北京考试报》第10版

 
 
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
 

本站总访问量: 131861 人次 | 最高峰 889 人在线 | 当前有 35 人在线 | 信息中心 |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一六一中学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 技术支持:智慧创星
京ICP备1304667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397号